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IYP

“情报不是简单的信息”:iYouPort 答读者问:关于我们为什么而存在?(下)

Updated: Sep 20, 2018

继续前文,回答读者提问 —— 我们做的不是新闻或观点


—— 情报不是简单的信息和观点 ——


Q6:从我个人角度上看,互联网就意味着信息嘈杂,意味着人们越来越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我觉得社交媒体将信息称为 feed(饲料)是非常准确的,如今的人们就像驴子一样,守在围栏里等着喂养,吃了半辈子干草的驴完全想象不到鲜草的滋味,也就不会对鲜草感兴趣。你们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吗?你们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A:这是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如我们在“定制人”那篇文章中的解释,社交媒体上的人们正在被集中化的算法“饲养”,算法在决定“你最可能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你有必要获取的东西,甚至不是你自己决定应该获取的东西。如果以社交媒体为唯一认知来源,最终真的会变成不知鲜草滋味的状况 - 没有改变,没有提升。


但幸运的是,人际带动可以是非常强大的,如果我们能提供较为丰富的知识,理论上就有可能吸引到不同的人群,由不同的群体可以带来边际传播。如果我们也是“气泡”之一的话,这个气泡将有望变得越来越大。(上面链接中有详细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被一些读者认为内容“覆盖面太广”、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针对性。事实上针对性是很强的,就是上述:所有内容都是工具,包括情报分析、及其方法和技术 - 提供情报而不是信息,其内容就将具备工具价值。


至于情报和信息的区别,今后会有专门的文章解释。简单说就是,情报支持的是行动,信息仅支持理解。目前绝大多数评论文章和新闻都不具备情报价值,它们是信息和观点,前者具有公共营销价值,倾向于“时效”及对大众的吸引力,后者具有个人营销价值,缺乏充分的调查、广阔的视野,和前瞻性。


比如,美国的外交事务网站 Foreign Affairs 就具备情报的功能,它具有明确的服务目标,即美国政府的外交利益,从信息的收集、到分析、到策略设计,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所以它很具情报价值。与中国的时评不同,后者表达的更多是个人意见,它往往具有狭窄的视野,倾向于“为什么”,而不是“怎么办”。


我们认为中国内容市场的这种普遍风格是低效的,不论任何时代,如果内容不具备重读的价值,几乎可以等同于不具备价值。而当下,数字经济赋予了这些过眼之云以金钱利益的价值,人们逐渐忘记了真正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希望能在此作出某种提示。


总之,我们的内容不是简单的信息和观点,于是大多数文章将被具有行动意向的读者反复研磨,他们正是我们真正的读者。


—— 中国当局的“落后”反而能成为中国反对者的优势——

Q7: 问题在于很多人喜欢了解“怎么了”,而不是“怎么办”,于是中国时评看起来比你们的选题更热门。

A:是这样,但也不完全是。我们已经逐渐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知道应该怎么办,即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人们开始希望去实践。虽然目前更多集中在安全性 - 自我保护 - 层面,但它无疑是积极的。

我们感觉这其中也存在影响的作用。与其他科技或时政媒体不同在于,我们的视野是整个互联网,对于隐私权、言论自由权、新闻自由 - 即公民知情权等民主基本议题,在互联网时代 - 鉴于基础设施和技术的无国界共享 - 全球范围内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就如监视计划正在被复制、监视技术正在被进出口,人权灾难也在随之扩散。如果能在某个国家的某个议题的解决上实现突破,也将有希望在很多国家实现突破。

当权者正在结盟,公民社会很有必要联合起来共同就问题本身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一直以来的惯性思维:“我的国家还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种状况与我无关”。不,已经没有人能摆脱技术,全球人类正在共享这些便利,也要共同承担这一灾难。

特殊性的想法在中国尤其危险,至少很容易让人们错失重要的防范机会。由于中国没有正义且专业的公民社会组织,加之虚无主义盛行,很少有人会开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且,中国当局非常擅长模仿全球各个国家“发明”的压制性举措及诡辩的方式 —— 将异议说成“危害国家安全”、将大规模监控说成“智能城市科技进步”、将少数族裔说成“恐怖分子”等等,这些都不是中国的“发明”,完全是效仿而来。我们曾经以监视手段为例介绍过这一对民间来说“绝好的优势”:中国当局的模仿比原创平均要晚十到二十年,这段时间就是中国反抗者的机会。因为如果你遇到的是“原创”其抵制方法很可能不会马上出现,而等中国人遇到这些恶行时,抵制方案早已成熟。

重要在于,我们应该就事论事,而不是就国家论事,这便能极大程度上将大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层面,并不断创造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案,以共享给出现了同类问题的国家。实现公民社会的联盟

首先就要关注“怎么了”,我们需要了解发生了什么才能具体想办法,但是如果只专注于发生了什么,停留在惊诧、批评和调侃层面,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吸睛度营销,问题得不到解决,注定会层出不穷,并迅速恶化。


——“退一步”?——

Q 8: 你们对独立调查的推荐看起来挺有趣,我没有见到另一个用中文做这种推荐的,包括相关技术。你们觉得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这样做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你们准备如何解决?

A:也许 #OSINT 中文内容只有我们在做。中国没有人这样做的原因大概有多方面,包括:

  • 社会弥漫的虚无主义(如上述)

  • 技术实力派的协作能力:中国的技术实力派与政治异议的交叉非常小,主张用技术作为武器的反抗者更是罕见。于是,也许相关技术会被推荐出来,但绝少有人知道这些技术可以怎么用在正义的目标上;

  • 对真相或者说公民权的认知和追求的兴趣,也包括对认知失调的掌握能力的缺乏:这不是中国特有的,全球很多社会都出现了漠视真相的问题,原因有多方面,在这篇文章中可以读到详细的解析《真相衰变》

  • 还有,权威依赖,独立渠道的可信性依旧很具挑战:这在没有民主经验的国家里尤其突出,比如中国。更加之,中国社会对政府能力倾向于夸大化理解,符合其社会的虚无主义主调和焦虑的对话氛围。导致有流量压力的平台不敢选择这类题目,不论其现实价值有多高

虚无主义大家都熟悉,当我们最初论述“透明度革命”的时候就收到了很多类似的回复,人们告诉我们“这种方法在中国行不通”等等。但是中国曾经还没有尝试过,很难理解为什么没有尝试就认为行不通。后来我们发现,认为这种方法“行不通”的人,普遍认为一切方法都“行不通”,于是这显然就是虚无主义思路。

日前有消息显示,中国封锁了易卜生名作《人民公敌》。该剧讲述了一位勇敢的公民在不容异议的社会里依然为追求真相和公义不懈斗争的故事。

追求真相和公义 -- 不懈的斗争。这是一种对权力来说致命的公民精神。很明显封锁有可能源于当局担心人民对这种精神的效仿。如果人民只停留在感慨和谴责封锁本身,而没有效仿,封锁的目的就真的达到了。中国人民已经成全了这种目的太多年。

透明度革命将很可能成为中国人的希望。

但是透明度革命的确是有难度的(是的,世上就没有容易的解决方案),主要在于它需要几个硬件:

  • 拥有正义之心足够放弃个人优越生活勇于冒险的举报人;

  • 高超的技术实力,以免被追踪迫害;

  • 社会的公民意识,对真相的追求、对问责权的行驶,社会情绪能一触即发,以推动变革;

  • 拥有勇气和高度专业性的可信的独立媒体,协助发挥社会响应。

可以说这些硬件当下中国都没有,但是,理论上并不难产生。

而阻碍其产生的因素包括:

  • 物质主义的慵懒,以及妥协的文化 —— 中国社会追求的闷声发大财,以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等;

  • 能确保安全的技术和智慧基本上被掌握在少部分精英手里,而他们往往与体制利益息息相关,体制也很专注于对他们的控制(比如黑客);

  • 公民责任感的长期缺失,人们倾向于看热闹,调侃围观,这种状况下即便有人冒着生命危险揭露真相,也很可能难以获得一触即发的社会响应。

这大概是主要障碍。

解决这些障碍并不容易。我们不可能凭借一个平台扭转社会文化整体,但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真实的演示,以证明还有“另一种思路”、还有人没有放弃。

开源调查在当下可以说是透明度革命遭受严重冲击、恐惧感弥漫、缺乏举报人的勇气、难以获得即时社会响应状况下的*退一步方案*。这一方案也是对大数据分析技术及社交媒体庞大数据集的“反向”利用 —— 因为一直以来都是当权者在利用这些数据来审查和控制社会,但由于所有人都在互联网上包括当权者及其家属、并且资料的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于是民间完全可以反过来利用这些资源以捍卫民主。

日前有消息显示,俄罗斯发起了一项禁令:禁止士兵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可能泄密的帖子*。俄罗斯正在进行的军事行动或否认的军事行动经常会被它的士兵在社交媒体上暴露或佐证。俄罗斯士兵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照片已经曝光了该国在乌克兰和叙利亚的军事行动。

现在,俄罗斯想要彻底遏制这种“泄密”继续发生。国家杜马正在讨论一项法案,将禁止现役军人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可能会暴露个人或其他士兵军事活动或军事单位或部署情况的照片、视频、地理位置数据等互联网信息。

如上所述,那就是为什么俄罗斯会有这样的禁令出现。也是为什么中国军方早前已经下达指令,限制士兵使用直播平台等软件,以及官方媒体和重点部门的公务员都被要求上交社交媒体账号(甚至密码),这些动作几年前就开始了。

很明显,对“退一步”的方案 即开源调查的围堵,已经开始了。但并没有绝望,只是意味着开源调查研究者需要钻研更多挖掘数据的技巧。我们会随时提供这些工具和想法。 #OSINT 标签下可以找到曾经的文章。博客更全,这里:https://medium.com/@iyouport

然而对我们来说,最糟糕的并不是当权者的围堵,而是民间思考方式的严重落后。就如前文问题 1 中的解释,人们一直跑在当权者的后面,以至于只有当禁令下达,才能意识到被禁止的内容有多么高的可用价值。却为时已晚。更遗憾的是,即便中国的禁令已经存在了多年,依旧有很多人没能意识到开源调查的强大。

还是那句话,我们能宣传“打开中国”,但打不开中国社会的认知“气泡”,目前能想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采取能让人们感兴趣的解释;成功案例的演示和推荐;以及,坚持不懈的耐力。

—— 人们为什么“不感兴趣”?——

Q 9: 你觉得人们为什么看起来对隐私保护的话题不感兴趣?你认为改进的方法是什么?

A:为数不少的人并没有对隐私保护不感兴趣,而是对保护性技术“不感兴趣”,由于它们看起来太复杂了,不在此专业内的人很难操作。技术人士一直在追赶当权者的审查封锁进度,以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但难以做到“一键使用”那种便捷。需要受益人至少具备一定的基础。

宣传保护性措施有多么的重要这件事本身就很难。首先需要解释我们所有人面临的局面,然后这种局面是怎么来的,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够摆脱它,这些办法的原理是什么,等等。这其中显然会充斥着各种专业名词。曾经有多位中国知识分子(不是 IT 技术领域的学者)告诉我们:“读不下去”。


俗话说 difference in profession makes one feel worlds apart(隔行如隔山?)看起来是很有道理的,然而如今这个世界是数字驱动的,数字极权是所有人共同面对的灾难,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技术,甚至不能理解介绍这些技术的文字,隐私这项基本人权将真的变成极少数技术精英的特权。(在这里看到详细解释)

而且,隐私灾难没有身体精神的损伤那么直观,比如一辆大卡车飞驰而来,你立刻就会跑开,因为你不需要思考就能意识到鲜血淋漓的场面。隐私就不同,人们会能感受到隐私被入侵的危险,但长期无法反抗且无迫在眉睫的"致命"的创伤后果,很快就会趋向习以为常。人类的自我开解能力非常强大,就如即便生活在威权国家,也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是“幸福的”,他们似乎不需要尊严、不需要人权,这些东西“不能当饭吃”……

这也不是中国的特殊性。全球很多国家的隐私意识都没有强大到隐私的属性 - 即 基本人权 - 的层面。人们需要一些“激励”,一些强大的威胁性的触发事件,比如棱镜计划的曝光,从而认识到“我们一直在面临什么”。但是显然,你无法期待蜂拥而来的斯诺登。鉴于此后当权者对举报人的严重打压,以及对内部知情人的监视力度和监视技术的快速提升,斯诺登几乎是绝唱。

这就是为什么斯诺登的勇气应该被民间发挥更大的作用。公民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些被曝光的内幕,实施切实的保护措施。

这些道理需要不断被宣讲,需要更多支持者加入宣讲的阵营。我们喜欢巴西公民组织 Coding Rights 的想法,即 用生动有趣的讲解办法,吸引更多原本对技术不感兴趣的人的兴趣 —— 作为一种桥梁,将隐私和监控的专业性语话转变为大众日常的实践。

技术问题是横向的,并且与当今几乎所有的社会运动(环境、性别平等、反歧视、反威权、自由民主)均有关。宣讲者应该将理论落在实处

—— 工具箱 ——

Q 10: 为什么你们发文的速度很慢?

A:我们还在准备降低发稿速度。目前是每周5~7篇,降至每周四篇(极具情报价值的突发新闻除外)。看起来的确和互联网的快餐文化相悖,但这也正是我们的设计。

快餐文化非常强悍,人们已经习惯了阅后(在脑中)即焚,即便能留下深刻印象也只是一个标题 —— 试试看,不要搜索马上复述巴拿马文件的关键部分内容?想必很多人都做不到。而我们提供的内容是需要被实践的,它是一个工具箱、菜谱、教程,部分内容有必要被慢慢消化。

互联网气泡同样非常强悍。我们已经发现,即便处于强连接关系中(即互相关注),依旧存在不少朋友不了解我们曾经多次重申的知识,(现实中也一样,我们的一位编辑的铁哥们儿从未看过我们的博客)。这些都不奇怪。人们的不同社交被保持在某些不同领域上,如果其中不包括对技术型反抗的兴趣,传播将很难实现。

尤其是,集中化社交网络的不透明算法问题,它会依据某些用户不了解的规则降低某些内容的可见度,并且,即便是双向关注,如果你长期不为某些账号回复、转发或者点赞,那些账号将消失在你的 TL 上 —— 基于那个“你可能最喜欢的内容”的算法,这些数字巨头在强行定制人们的认知。

更有,人们喜欢凭借<140字的按语来判断“链接中的内容”。传播者经常能收到令人困惑的回复,它们的答案其实就在链接中,显然提问者并没有阅读原文。社交网络发布文章是非常低调的,链接点击率极低,人们甚至无法忍受一两秒钟的跳转。这也是快餐文化效应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文章中基本没有多余的话,于是很难通过简短的概述帮助领略全文。

这些是所有做知识推广的人很难绕过的障碍。我们的方法只能是反复介绍,通过一篇文章不同的侧面(包括其可能的使用方法)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如前文所述,我们不追求更大的覆盖面,只要有少数读者能使用这些工具做正确的事,我们将非常欣慰。

—— “得一知己足矣” ——

Q 11: 我跟了很久了,感觉你们的进度很快,从知识到策略到技术,我觉得这个速度恐怕很多人跟不上。并且,网上人们的阅读都是碎片的,很少有人能把一个平台的想法连贯起来考虑,人们不会记得“上一篇”文章是什么,和下一篇有什么联系。而你们的设计显然是连贯的。就像我这样从泡泡一直跟到这里的读者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明白这些想法之间的相关性。我的意思是,如果不能被更多人理解,显然是一种资源浪费。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A: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以及您敏锐的洞察力。是的,我们的文章有一个连贯的思路,我们经常会通过“延伸阅读”附加链接以便将不同文章连接起来。

博客毕竟不是一本书,能够采取明确的连贯的思路铺展,我们将来也许会做电子书,但目前已经很满足了,毕竟有您这样的读者能理解我们的想法。俗话说“得一知己足矣”,更何况我们迎接到很多热心的读者、志愿者和支持者,这是莫大的荣幸。不存在浪费。

广大读者也带给我们很多知识补充,非常令人兴奋。在此深表感谢!

公民社会可以是无形的、无中心的协作,我们正在尝试的是一个匿名的社区,大家共享各自的优势,将智慧集中起来,为了我们共同的目的 —— 我们的公民权和民主实践。希望大家能尽快作出成绩,期待未来更好。◾️

感谢帮助 iYouPort!

PayPal 捐助渠道已开通 https://paypal.me/iyouport

38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